收藏本站 | 设为首页
行业动态

南京十年“城乡融合发展”之变 人均住房面积提至40.7㎡

日期:2022/7/29 9:39:00  阅读:332次

建成区面积已达868.3平方公里、常住人口达942.3万、人均住房面积提至40.7平方米……7月28日上午,南京市委市政府举行“奋进新南京 建功新时代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四场——城乡融合专场,南京市规资局、市建委、市发改委、市农业农村局、市房产局、市交通运输局等就党的十八大以来,南京在城市建设、城乡融合发展及乡村振兴上的实践和成就进行了解读。

空间格局大突破

城市建设从秦淮河时代迈入扬子江时代

党的十八大以来,南京加快推动城市建设由外延扩张型向内涵提升型转变,坚持集约式、组团化发展,不断优化市域国土空间布局,推动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发展。南京市建委副主任、党委委员徐淮舟介绍,2013年,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行政区划调整,将13个区县整合设置为11个区,城市化进程全面加速,2015年以来,南京以国家级江北新区获批为契机,进一步推进江南、江北双主城建设,促进城市建设从秦淮河时代迈入扬子江时代,实现了从沿江发展到跨江发展再到拥江发展的历史性突破,同时,按照等级适配、梯度发展的理念,加快构建起主城—副城—新城—新市镇城镇空间格局,促进河西、仙林、南部新城等板块进一步崛起。

截至2021年底,南京建成区面积已达868.3平方公里,较2012年增加174.3平方公里;常住人口达到942.3万,对比2012年增加126.2万人。近十年的建设,让南京的城市空间得到了极大拓展、市域布局进一步优化、城市承载力不断提升,进一步释放了南京的活力。

城市功能大提升

“十四五”时期力争开工市域18号线

党的十八大以来,南京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对城市发展的支撑性、引领性作用,通过交通、水、电、气等公共设施的改善,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。十年来,南京以航空、铁路、港口建设为重点,加快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,其中,高速铁路里程234公里,实现与省内所有设区市以及24个省会城市铁路快速通达,平均联通时间6小时,沪宁杭合形成“一小时高铁交通圈”,线网密度位列全省第一;高速公路总里程达538公里,面积密度位列全省第一;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方面,已形成“市域三环”(井字形内环、绕城、绕越外环)及江南主城“经六纬十”的骨干路网体系,建成区路网密度达9.85公里/平方公里(位列副省级城市第2),人均道路面积达25.78平方米(位列副省级城市第1);为有效缓解“过江难”,全市已形成10处、12条跨江通道布局。此外,13条轨道线路(含2条有轨电车)建成投运,轨道交通出行占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近60%。

南京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罗睿表示,“十四五”时期,南京将加快推进禄口机场T1航站楼南指廊工程建设,尽早启动三期工程建设,推进宁扬宁马铁路、宁宣铁路正线接入机场;建成南沿江铁路,推进宁淮铁路、北沿江高铁、宁宣铁路、宁扬宁马铁路等项目建设,建成宁合、宁马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和高淳至宣城高速公路,建设宁滁、宁和、都市圈环线等高速公路,实施S126、G312、S356、S422、S002等有关区段改扩建,建成G312东延快速化工程,加快地铁1号线北延、5、6、7号线及9号线一期等城区线建设,力争开工市域18号线,加快16号线、14号线等市域线前期工作,推动地铁6号线与S1线跨线运营。

人居品质大跨越

全市人均住房面积提升至40.7平方米

党的十八大以来,南京坚决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在住房条件改善、环境品质提升、人文空间打造等方面不断发力,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
“南京人均住房面积已由2011年的29.1平方米扩大到现在的40.7平方米,全市累计有超过87万户家庭通过住房保障有效改善了居住条件,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达到了28%。”南京市房产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颜江介绍,近年来,南京已累计发放租赁补贴31.4亿元;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约5.25万套(间),筹集各类人才住房7.7万余套,努力满足不同群体需求。此外,在保障性安居工程上,推进棚户区改造“应改尽改”,20.7万户群众“出棚进楼”直接受益,累计新开工保障房5069万平方米(42.8万套)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南京还将新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房1600万平方米,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5万套(间),发放租赁补贴25万户(人),发展人才安居住房12万套,让住房保障惠及更多的家庭和个人。

十年来,南京市民不仅住得更宽敞,人居环境品质也在不断提升。2011年起,南京对全市水环境、市政道路、市容市貌、园林绿化等领域进行提档升级,2012年至今已累计完成老旧小区改造2822万平方米,近年来,全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已达16.18平方米,累计建成绿道1582公里,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.96%,均位居全省前列。此外,南京深入践行“共抓大保护、不搞大开发”理念,已清退沿江生产型岸线超32公里,完成沿江绿化造林1.3万亩,基本建成全长约60公里滨江风光带,并完成22公里城墙主体维修并对外开放。同时,加大内秦淮河整治力度,实现了总长25公里的河岸贯通。

乡村建设显成效

全市农民收入十年增幅超120%

全市累计建成美丽宜居乡村1800多个;农村地区固定宽带和4G网络深度全覆盖;农民收入十年增幅超120%……党的十八大以来,南京不断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,努力开创出“全域一体、城乡统筹”的发展新局面。

南京市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、副局长韩道辉介绍,当前,在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上,南京已形成优质稻米、绿色蔬菜、精品蟹虾等特色产业全链条发展格局,创意农业、休闲农业、农村电商等新业态不断涌现,农业主导产业一二三产融合总产值超300亿元,农业机械化率达91.5%;在富民强村上,全市农民收入连续突破2万元、3万元大关,十年增幅超过120%,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.46:1下降到2.25:1,建档立卡的3.94万户低收入农户和200个经济薄弱村(欠发达村)全面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,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率超93%。此外,在乡村建设上,已实现轨道交通达郊区、干线公路连镇街、区域供水全覆盖、公共交通一体化,尤其在就医方面,已实现涉农区三级甲等医院全覆盖,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95%。

在去年召开的南京市第十五次党代会上,围绕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目标,南京提出了“五个做示范”的发展路径,其中就包括在区域协调、城乡融合上做示范。徐淮舟表示,下一步,南京将力争在8月底前完成农村经营性自建房消险解危,2024年底前完成其他农村危房整治,力争到“十四五”末,建成约3000个美丽宜居村庄,到2026年底,完成1980年及以前的且农户有意愿的农房改善,并实现低收入群体危房动态清零。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、二级巡视员祝瑞波也表示,南京将进一步推动城乡基础设施“互联”、要素资源“互通”、公共服务“互融”、城乡产业“互促”,“预计到2025年,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8%,建成农村区域医疗卫生中心11个,全市休闲农业接待游客超过5000万人次,建成10亿元以上县(区)域优势特色产业5个左右,创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00个以上。” (南京晨报/爱南京记者 聂龙妃)

版权所有 ©2006-2012 江苏南房房产集团有限公司 苏ICP备05060728号
二维码
联系我们